找到相关内容193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华严经》“十地品”概说

    厌舍心、离贪心、不退心、坚固心、明盛心、勇猛心、广心、大心等十种深心,勤修四禅、四无色定、四无量定等定学,即得受持一切佛法,成就各种禅定,去除贪、〖FJF〗NB256〖FJJ〗、痴等各种邪〖FJF〗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4261522.html
  • 《华严经》十地品概说

    住心、厌舍心、离贪心、不退心、坚固心、明盛心、勇猛心、广心、大心等十种深心,勤修四禅、四无色定、四无量定等定学,即得受持一切佛法,成就各种禅定,去除贪、〖FJF〗NB256〖FJJ〗、痴等各种邪〖...

    业露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561815.html
  •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海尘菩萨所发的五百大愿

    有吝啬心、趋入五浊黑暗之众生,增上贪心等烦恼众生,互相损害、毁谤圣者、舍弃正法等增上不善业、毁坏善法、无惭无愧、现种种疾病、相貌丑陋、持各种恶见、邪见之众,遍满世间。恒时听闻老、病、死、杀害、怨敌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1261978.html
  •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浅释(1)

    之戒,不能约束众生之贪心妄心,对悟性较高的修持者来说,只要能做到心之清净无染,就是诸戒俱足了。  第二层讲心住空住净住无住处时如何才能不着于空、净、无住。住空时要不作住空想,住净时不作住净想。特别提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762084.html
  • 戒律的精神与特色

    人的贪心的增加,才不得不在道德的基础上加上律制。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不得已才将律制引进僧团的,其实,在这12年间,有很多人要求释迦牟尼佛实施戒律,但佛陀说:“现在不需要,制定戒律的因缘还不成熟。将来有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2262367.html
  • 佛教对“素食问题”的看法

    下去,我就不杀你们;如果你不吃,我就把你们杀了。”住持大和尚一听,毫不犹豫地拿起那碗肉吃下去了。他为了救人,不是为了贪心而吃肉,这算开荤吗?在我看来那是慈悲心的体现,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。   〈七佛通偈...斋堂吃饭,称为“过堂”;如同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,到斋堂里吃饭,只是经过一下,不贪心、不好吃,也不计较饮食的好坏。所谓“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”,吃饭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,能吃饱就好。所以,在佛门里,“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462504.html
  • 佛教对“人生命运”的看法

    在善业里,有的人虽然做善事,但是他有某种企图,有自私、贪心,这种不清净的善业,也有恶的成分。在恶业里,有时他是为了替天行道,为了行侠仗义救人,当中也有善缘的存在,所以业是很复杂的,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。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262512.html
  • 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与发展趋势

    研究佛书的学者;第二,他不是专弘一宗一派的门徒;第三,他没有急于求证的,即时成佛的贪心;第四,他是一个学菩萨发心修行的人。[9]他所说的这几个方面,对后继者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深刻影响。如赵朴老以居士身...

    张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24562612.html
  •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(2)

    转向成为阿罗汉。很快地,他舍俗成为比丘。   在受戒之前,他将一些财产送给弟弟周罗提舍(CUlatissa),这项赠予让弟弟变得非常富有。不幸地,周罗提舍的太太突然变得很贪心,她害怕这位比丘改变心意还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362650.html
  • 完成在人格——重读太虚大师《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》

    贯各时代,各地区,各宗派的佛教,成为进入佛道的修学过程;反对偏宗的削弱中国佛教。没有求即时成佛的贪心,正是本于依人生增进而直趣大乘行的佛道;也因此而超脱了声闻行、天行的专为自己,专重现在。这样,大师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74162938.html